介休北辛武清代《冀氏族譜》序中記載:“始祖于宋季時由臨晉遷居介休鄔城”,多少年來到臨晉尋根問祖是介休冀氏后裔的牽心愿望。今年介休市冀氏文化研究會著手續(xù)修《冀氏宗譜》,于是尋根問祖被提上了議事日程。2022年5月21日(星期六),介休市冀氏文化研究會一行六人,踏上了尋找始遷祖冀宗遷出地的尋根問祖之路。
臨晉位于山西省運城市,原為臨晉縣,1954年臨晉縣、猗氏縣合并為臨猗縣,原臨晉縣政府所在地臨晉成為臨晉鎮(zhèn),所轄1個社區(qū)、19個行政村,臨晉村為鎮(zhèn)政府所在地。
尋根問祖團8點從介休驅(qū)車出發(fā),三個多小時到達臨晉鎮(zhèn)的“臨晉縣衙”景區(qū),古縣衙的存在證實了臨晉的歷史淵源,尋根問祖團成員在縣衙門口合影留念。通過咨詢縣衙景區(qū)工作人員得知,臨晉村目前沒有聽說有冀氏人。難道是臨晉鎮(zhèn)管轄的其他村莊有冀氏人存在?只能去鎮(zhèn)政府尋找答案!
尋根團馬不停蹄趕到縣道公路邊的臨晉鎮(zhèn)政府,見到了正在值班的分管土地工作的蔡領導,蔡領導很熱情,他說他是本地人卻從沒聽過臨晉鎮(zhèn)有冀姓人,至少是村干部、熟人中沒有。蔡領導看到尋根團人員的失望表情,馬上又撥通了派出所戶籍民警的手機號,得到的回復是沒有見過有冀氏人。冀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冀錦富講,前些年記得在網(wǎng)絡上查到過臨晉鎮(zhèn)有冀氏人的名字,忘了是哪個村了。蔡領導又通過電話聯(lián)系他的朋友尋找,果然有一個朋友提供信息說,泉杜村有幾戶冀姓人,并有冀永德的手機號。于是馬上撥通手機號,證實是冀姓人,泉杜村僅他們家的三戶冀姓人,他正忙著澆地脫不開身,可以去村里找他大哥冀金玉了解情況。
泉杜村大概離臨晉鎮(zhèn)5公里左右,尋根團人員趕到泉杜村口的疫情防控室見到了冀金玉宗親,老人70多歲年齡。冀金玉老人說,村里就他弟兄三個的三戶冀姓人,沒有其他冀姓人了,并且他們是70多年前他父親從山東鄄城逃難來到這里,現(xiàn)在已與鄄城老家聯(lián)系上了。尋根團一行又一次感到失望!再三詢問老人,周圍村莊沒有冀姓人嗎?老人說沒聽過,包括兒女、孫輩的同學中都沒有過同姓人。老人最后說了句,聽說東張鎮(zhèn)的姬鵬飛父母墓碑上有“冀”字,好像是后來將“冀”改為“姬”的,但他沒有去過東張村,沒有見過此碑,你們可以去看看。
東張村離泉杜村20余公里,尋根團人員簡單在公路邊的飯店吃過午飯,又反方向驅(qū)車找到了東張村姬鵬飛父母的高大墓碑,但上邊根本沒有“冀”字。在村口的西瓜攤上,與姬姓攤主聊天得知,村里姬姓人很多,始遷祖是從河南南陽遷來,東張鎮(zhèn)所轄的村莊也沒有聽說過有冀姓人,有的是吉姓人。
走訪了這么多人無果,說明現(xiàn)在的臨晉確實沒有冀宗支脈的后裔了,已經(jīng)八九百年了,也許在當年,冀氏人的臨晉生活不足以養(yǎng)家糊口,后來陸續(xù)遷往外地了。比如平遙《冀氏族譜》記載,平遙的始遷祖冀吉也是宋代遷自臨晉,與介休始遷祖冀宗是不是親兄弟,暫不得而知。雖然沒有見到同支脈的族人,也沒有問到遷出地之祖,但總算來到了始遷祖的遷出地,真實見到了我們的祖根地。
下午兩點半,時間還不算太遲。秘書長冀錦富提議在返回的途中,繞道去河津市考察一下,冀氏家族“望出渤海,姓啟冀國”!有資料記載古冀國的國都就在河津,去河津考察冀國國都,也算是尋找冀氏的總根吧!
手機聯(lián)系到長治冀彥峰,彥峰宗親引薦了河津的文化學者卜丑年老師。一個小時的時間到達河津市區(qū),見到了卜丑年老師,卜老師夫婦特別熱情,他說你們已經(jīng)是我接待的冀氏族人第三撥了。第一撥是2018年國慶節(jié)冀彥峰來訪,第二撥是2019年5月陜西西安冀建新走訪團來訪,這第三撥是你們介休市冀氏文化研究會尋根團了。我與冀家人有緣,能見到冀氏人很高興。
簡單聊過之后,卜老師親自帶尋根團先參觀了位于市內(nèi)“臺頭廟公園”內(nèi)的“相敬如賓”塑像,在冀缺夫婦塑像前合影留念。然后,前往10公里外的清澗街道觀摩古冀國國都。清澗街道原名是清澗鎮(zhèn),鎮(zhèn)政府所在地就是清澗村,現(xiàn)在清澗村分為一村、二村、三村、四村。卜老師老家就是清澗村,村內(nèi)有卜家巷,卜氏人很多,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卜子夏的后裔。所以清澗鎮(zhèn)原來也叫哭子鎮(zhèn),源于卜子夏子亡后哭瞎眼。
村西北108國道西側(cè)的山崗上,現(xiàn)在是亂墳地,在北側(cè)的一個院子就是古冀國國都遺址,卜老師指著一個房子說,那個地方就是國都的城墻位置,我小的時候經(jīng)常上去玩耍,后來拆了。院子的右側(cè)山下直屬庫糧庫的地方,就是“聚德田”遺址,當年冀缺就是在那里鋤田的,后來在那里建了冀亭,冀亭木柱上有對聯(lián),冀亭內(nèi)有冀缺夫婦塑像,亭外有“聚德田”石碑,小時候都見過,后來拆了建成糧庫和企業(yè),“聚德田”殘碑現(xiàn)保存在一老百姓家中。由于時間關系我們沒有去觀賞。
回到卜老師家中,卜老師與冀廣大老師互贈各自所著的圖書,又用U盤拷貝了卜老師整理的“相敬如賓典故起源探究”。卜老師說,我雖然不是姓冀,但“相敬如賓”典故出自我的家鄉(xiāng),冀缺夫婦是清澗村的驕傲、是河津市的文化品牌!讓我們一起研究吧,共同挖掘、弘揚“相敬如賓”品德文化!
告別卜丑年老師,已經(jīng)是下午六點半了,驅(qū)車返家的路上雖是一整天的勞頓,但大家都沒有困意,感覺尋根之旅收獲滿滿。冀氏文化研究會冀廣大會長風趣地說“今天是小滿節(jié)氣,我們尋根問祖雖然沒有太圓滿,但也滿足了,小滿足也!今天我們一行六人完成了幾百年來咱介休冀氏列祖列宗沒有完成的尋根之事。”